查看原文
其他

构成主义者的选择:构建无产阶级艺术|论文大纲

BAU学社| 院外 2022-10-04

十月革命前后,俄国先锋派活跃在艺术、文学与理论批评领域。十月革命后,他们当中有一些自称构成主义者(Constructivists),与革命站在同一战线,主动肩负起发展新艺术的责任,将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。本文旨在于对早期构成主义者及其构成观念的生成、发展进行梳理。通过还原十月革命前俄国先锋派艺术家面临的艺术、政治困境,试看“构成主义”(Constructivism)是在何种条件下主动或被迫产生的。同时,本文以个案形式探索构罗德钦科的早期艺术活动、艺术观念,以此将构成主义者面临的问题具体化,详细讨论罗德钦科如何化解艺术方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难题。论文最后,简略点出罗德钦科后期的艺术转向,重新讨论以“构成主义”之法介入社会生产的有效性,以及构成主义者没有实现最初目标的原因。本期推送的论文大纲在原文基础上,有所修订。正文内容将在后续推送。

文|岳媛    责编|BAU学社
“第三国际纪念碑(模型)”在彼得格勒展出|塔特林(左一)与助手在作品前 |1920

构成主义者的选择:构建无产阶级艺术|论文大纲|2020
本文5000字以内
绪论

十月革命后,艺术中的“构成”(construction)思潮活跃在俄国先锋派艺术家当中。【注1】他们与所有先锋派艺术家一样,带有革命的热情。而又与其他先锋派艺术家不同,他们的革命热情、艺术追求正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硕果之一,同俄国政治革命同道发展。1921年,构成主义者第一工作组(First Working Group of Constructivists)在莫斯科艺术文化研究所(Inkhuk)内部成立,构成主义者开始以正式身份从事艺术活动。在以往的艺术史、设计史书写中,俄国构成主义常被强调其对机械美学的迷恋、迎合国家意识形态、服务于政治宣传与社会建设的一面。而事实上,构成主义者本身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群体,他们并非将艺术当做一种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手段,而是首先去除艺术中的一切落后、腐朽的品质。构成主义者对建设新世界的热情为真,对共产社会的信心为实。他们以抽象为手段,建立起一套构成主义的艺术原则,反对艺术创作过度依赖感性、直觉,将艺术作为一种理性、秩序下的产物,且具有现实功用。而最终,这种看似契合唯物主义的艺术原则既无法投入生产实践、又未被官方认可。1922年后,构成主义者将他们前期探索的构成原则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摄影、建筑、印刷等领域,以创造一种“无产阶级视觉”。

也许没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如构成主义者一般将一个时代、一个国家的政治任务融入艺术实践中。构成主义从酝酿到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俄国社会内外的动荡。在它脱胎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十月革命后俄国艺术家对于社会巨变的复杂反应。而往后,构成主义又在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政策的数次调整中迅速反应。本文旨在探讨构成主义在1917年到1922年间的聚与变,亦探讨艺术与功利主义之间不可弥合的张力,以及构成主义者的抱负与官方对于艺术家期待之间的偏差。

笔者希望借此文梳理的问题有三:一是俄国先锋派中的一些人是如何确立起“构成主义”目标的;二是在政治立场上,俄国先锋派艺术家是如何从无政府主义氛围转向集体主义、接受官方意识形态的,并试图说明这一转向的内部与外部动因;三是以罗德钦科为范例,看他以创造“无产阶级艺术”为目标时面临的具体问题,以及是如何用“构成”策略化解的。


注1:俄国在这一时期政权交迭频繁,国家名称也多次变更。笔者根据中央编译局世界研究所研究员郑异凡的《关于“俄罗斯”、“俄国”和“前苏联”的译名问题》一文,统一本文中所涉及的相关表述。郑异凡根据列宁、叶利钦对“俄国”(российская)与“俄罗斯”(русская)的认识,并结合俄国历史学家的表述(“目前俄国历史学家撰写的国史,用的也是“俄国史”的名称”——郑异凡)认为,“俄国”一词具有广泛、全面的指称性。尽管“俄罗斯”一词在当代语境中指代“俄罗斯联邦”,但此翻译并不合适,也不能指代俄国历史中的某一阶段。因为就俄历史中,“俄罗斯”一词带有民族意涵,即指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俄罗斯族,以区别于乌克兰、鞑靼等民族。因此在本文中,除个别需要强调历史时期之处,笔者皆使用“俄国”一词。可参考:郑异凡:《关于“俄罗斯”、“俄国”和“前苏联”的译名问题》,刊于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》,1999年03期。
Non-ObjectivePainting no. 80 (Blackon Black) |Rodchenko|1918
1962年,英国学者卡米拉·格雷的《俄国实验艺术 1863-1922》(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)在英国出版,为俄国先锋派艺术勾勒清大致框架,可视为西方在此领域研究的先河。到目前,国外对于构成主义的研究材料已经十分丰富,研究集中在俄罗斯、美国、英国与德国。构成主义艺术家、理论家留下的大量艺术宣言、笔记、会议记录等重要文献已由英美学者翻译、集结出版,成为研究俄国先锋派艺术、构成主义最为直接的材料。其中较为全面的文献集合有约翰·鲍尔特[John Bowlt]翻译、编辑的《俄国先锋派艺术理论与批评:1902-1934》(Russian Art of the Avant-Garde Theory and Criticism:1902-1934),当中收录了1902年至1934年间刊登在报刊等宣传物上的重要宣言、批评文章;查尔斯·哈里森[Charles Harrison]与保罗·伍德[Paul Wood]编辑的《艺术理论 1900-1990:观念的改变》(Art in Theory 1900-1990 :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)中,“功用与构成”(Utility and Construction)一章专门收录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的相关文献;斯蒂芬·班[Stephen Bann]在《构成主义的传统》(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sm)中翻译集结了1920年至1942年重要文献,当中包括国际构成主义活跃期间的重要文献。此外,克里斯蒂娜·莱德[Christina Lodder]在俄国构成主义研究中成果颇丰。她著有专论构成主义的《俄国构成主义》(Russian Constructivism)一书,早在1983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。该论著既有构成主义者的专论,又包括对构成主义团体、出版物、重要观念的研究与介绍。是较为全面反映构成主义面貌的著作。对构成主义者个体的研究亦有丰富的论著。在马戈梅多夫[S. O. Khan-Magomedov]研究罗德钦科的专著《罗德钦科》(Rodchenko:The Complete Work)中,作者通过翻译大量俄文文献,详细还原了罗德钦科各个阶段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中注释摘录了艺术文化研所的部分会议记录,以帮助研究者还原构成主义艺术家的真实状态。对塔特林的研究有约翰·米尔纳[John Milner]1984年出版的著作《弗拉基米尔·塔特林与俄国先锋派》,从塔特林一生的十个重要艺术阶段分别展开。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1998年出版的《罗德钦科》中集结了6篇研究文章,涵盖了对其绘画、摄影作品的研究讨论。关于构成主义者在1917年到1922年之间的艺术活动,有两篇重要研究可供参考,分别是克里斯蒂娜·洛德[Christina Lodder]的“构成主义的转变”(The Transition to Constructivism)以及德国艺术史家休伯图斯·加斯那[Hubertus Gassner]的“构成主义者:通向现代化的现代主义”( The Constructivists:Modernism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)。两篇文章就构成主义者在面临的具体政治与艺术难题进行探讨,均收录于1992年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俄国先锋派艺术展出版的研究性文集《伟大的乌托邦:俄国与苏联先锋派 1915—1923》(The Great Utopia: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vant-Garde)。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教授尼娜·古里亚诺娃[Nina Gurianova]的“革命就是创造:先锋美学语境下莫斯科无政府主义期刊的若干问题(1917-1918)”(“Revolution Is Creativity: Some Aspects of Moscow Anarchist Periodicals in the Context of Avant-Garde Aesthetics (1917-1918)),通过梳理先锋派艺术家、理论家发表在《无政府主义报》上的文章,揭示无政府主义与俄国先锋派艺术的关系。克里斯蒂娜·洛德教授的另一篇文章“公社艺术报:苏俄刊物上的艺术与政治,1917-20”(“Art of the Commune: Politics and Art in Soviet Journals, 1917-20”,亦从刊物入手,展现了官方政府、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及先锋派利用其各自的出版物传播思想、探讨问题、相互论战。

国内对俄国构成主义的研究远不及国外丰富。陈瑞林与吕富珣合著的《俄罗斯先锋派艺术》是全面勾勒俄国先锋派面貌的著作,然而出版至今也已过去近20年。
第十九届国家艺术展上 罗德钦科展出线性的作品| 1920年

目录
绪论/1

第一章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先锋派/5
第一节 “未来主义”氛围下的俄国艺术/5
第二节 自由之争/10
第二章 构成主义的登场/16
第一节 “无产阶级”的艺术/16
第二节 艺术进入生产/18
第三章 罗德钦科:从试验走向实践/28

结语/39
参考文献/42
Spatial Constructions (third series)|Rodchenko|1921

结语

1929年底,斯大林发出意识形态领域实行“大转变”的号召,并强调阶级斗争应该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。30年代,苏共中央解散所有文学团体和派别,随之在中央内部成立起统一的艺术团体。先前各路文艺主张都遭到批评,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”被确立为唯一正确的文化原则。随后的“大清洗”更是给苏联知识界、文艺界带来巨大恐慌。此前,构成主义已经在西欧取得极大影响力。而在国内,用抽象形式介入生产的构成主义者既没有条件进行实质性生产活动,又难以被工人阶级理解,无法起到官方期待的宣传效果。罗德钦科后期投入不同的艺术领域,亦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一种无奈地选择。原本与罗德钦科共同组建构成主义者第一工作组的理论家阿列克谢·甘,因其只强调生产功能而完全抹煞艺术的激进思想,导致他很快与罗德钦科、斯捷潘诺娃等人分裂。甘在其理论中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,这使得他的立场看起来与无产阶级政府极为契合。但也正是因他的极端思想,使其在20年代艺术政策转变后被官方抛弃。40年代初,甘又因“反革命”被最终处决。塔特林对材料的兴趣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。20年代后,塔特林仍在官方机构任职。不过他的重心转向教育:在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教授“体积、材料与构成”、“材料文化”等课程,直到30年代。在此期间,他也参与舞台装饰设计。30年代初,在对材料、科学的强烈兴趣下,塔特林发明了被他成为“Letatlin”的滑翔机。

当我们将构成主义的目标与行动相比较时,不难发现构成主义者实际没有完成他们赋予自己的任务。甚至在资源匮乏、物质水平极低的环境下,艺术家手头的艺术创作都难以变为物质实体,更不用谈与工业生产接洽。从未来派到构成主义者,一个基本的任务贯穿始终:建立取代旧艺术的新艺术。这一目标在先锋派不断地争论之中被具体化为对形式、艺术本质的执着探索,对艺术功能的重新挖掘。而在构成主义者那里,“新艺术”的形式与创作方法都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。固然,在马克思那里,艺术本身具有阶级性,但构成主义者将遵循唯物主义视为了艺术发展的唯一正确出路。从理论家和艺术家将艺术“物”化的做法中,既能看出构成主义者急于在新环境下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依托,同时也为艺术介入生产领域找寻合理前提。
 
而纵观整个艺术史,直到19世纪唯美主义那里,艺术开始彻底与生活实践脱离。艺术在追求纯粹审美价值的过程中与实用功能撇清一切干系。而构成主义者却以截然相反的姿态挑战艺术与实用物之间的界限。我们不禁要问,既然构成主义者将艺术与技术工程打通,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,艺术又意味着什么呢?卢那察尔斯基认为构成主义者的创造无法带给人审美体验。他在1922年发表《革命和艺术》【注2】一文,他认为,现代派艺术家创造的抽象形式只能在艺术工业与装饰上起到作用。因为缺乏实质内容,难以联系大众,传达革命的情感与心理。1923年,卢那察尔斯基在《艺术劳动》杂志上发文,对“应用艺术”的“笨拙”直言不讳。他认为工业与艺术之间仍然存在分明的界限:“工业的艺术部分在于适应这种自然,适应感官,以及适应人的审美判断。”【注3】但在构成主义者那里,艺术介入人心的方式并非止步于调动人内心的愉悦感,唤起情感,产生浪漫的幻象。因此他们从唤起人对物质材料的感知入手,塑造新的感受。但在种种愿望不得实现的情况下,通过重塑绘画、建筑、日用品、书籍杂志等一切可视、可用之物,构建一种真正的“无产阶级视觉”。构成主义者的雄心正应马克思“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”的理想,即使艺术成为一种独立发挥改造世界作用的手段。但事实是,那些形式简洁的作品最终只能在艺术家内部得到讨论,很难真正被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所理解。

构成主义的种种转变,是在官方对“革命的艺术”的理解与先锋派艺术家谋求“艺术革命”的错位之下进行的。在这段有限的自由时光中,构成主义者的“灵光一现”与大胆实践,仍将督促后人思考艺术本身和艺术介入社会的种种可能。


注2:卢那察尔斯基:《革命和艺术》,选自《马列主义研究资料》,1986年,第1-2辑合刊,总第43-44辑,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。
注3:卢那察尔斯基:《论“应用”艺术的意义》,《关于艺术的对话》,第72页。
 第二届青年艺术家联盟春季展 |1921
参考文献

中文书籍
1. 陈瑞林、吕富珣著,《俄罗斯先锋派艺术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2. 翟厚隆编选《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(上编)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1998年。
3. 马列维奇,《非具象世界》,张含译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5年。
4. 鲍里斯·尼古拉耶维奇·米罗诺夫著,《俄国社会史:个性、民主家庭、公民社会及法制国家的形成·下卷》,张广翔等译,山东大学出版社。
5. 张建华著,《苏联知识分子全体转型研究(1917-1936)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年。
6. 卢那察尔斯基,《关于艺术的对话 卢那察尔斯基美学文选》,吴谷鹰译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出版社,1991年。
 
外文书籍
1. John Bowlt,Russian Art of the Avant-Garde Theory and Criticism:1902-1934,Thames & Hudson press, Revised edition, 2017.
2. Harrison Charles& Paul Wood, Art in Theory 1900-1990 :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 , Wiley-Blackwell, 1993.
3. Christina Lodder,Russian Constructivism,Yale University Press,1983.
4. S. O. Khan-Magomedov, Rodchenko:The Complete Work , The MIT Press, 1986.
5. The Great Utopia: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vant-Garde, 1915—1932,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 press, 1992.
6. Aleksandr Rodchenko , eds. Magdalena Dabrowski, New York: Museum of Modern Art, and London: Thames & Hudson, 1998.
7. Art of the Avant-Garde in Russia: Selections from the George Costakis Collection, New York: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 press, 1981.
 
期刊论文
1. 马列维奇,《至上主义宣言》,艾欣译,刊于《艺术设计研究》,2016年,2月。
2. 列宁,《关于批准和约的报告的总结发言(3月15日)》,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-列宁,https://www.marxists.org/chinese/lenin/mia-chinese-lenin-191803a.htm。
3. 列宁,《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》,原载于1918年5月9日《贫苦农民报》第33号,中文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库,《列宁全集·第34卷》,https://www.marxists.org/chinese/lenin-cworks/34/032.htm。
4. 列宁,《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》,原载于1919年5月7日《真理报》第96号,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库,《列宁全集•第36卷》, https://www.marxists.org/chinese/lenin-cworks/36/036.htm。
5. 卢那察尔斯基,《革命和艺术》,选自《马列主义研究资料》,1986年,第1-2辑合刊,总第43-44辑,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。
6. Hubertus Gassner , “The Constructivists:Modernism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”, in The Great Utopia: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vant-Garde 1915—1932,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,1992, pp.298-319.
7. Nina Gurianova, “Revolution Is Creativity: Some Aspects of Moscow Anarchist Periodicals in the Context of Avant-Garde Aesthetics (1917-1918)”, in Journal of Modern Periodical Studies, Vol.4, No.2, (Jan,2013), pp.245-269.
8. Christina Lodder,"Art of the Commune: Politics and Art in Soviet Journals, 1917-20", in Art Journal, Vol.52, No.1,(07 May), 1993, pp. 24-33.
9. Margit Rowell, "Vladimir Tatlin: Form/Faktura", in Soviet Revolutionary Culture, Vol. 7,1978, pp. 83-108.
10. Christina Lodder, “The Transition to Constructivism”, in The Great Utopia: The Russian and Soviet Avant-Garde, 1915—1932, 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 press, 1992,pp.267-281.
11. Margit Rowell, "Constructions: The Moscow INKhUK",in Art of the Avant-Garde in Russia: Selections from the George Costakis Collection,ed. Margit Rowell and Angelica Zander Rudenstine, New York: 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, 1981.
版权归作者所有,作者已授权发布。
文章来源|2020年本科毕业论文《构成主义者的选择:构建无产阶级艺术》大纲
论文指导|周诗岩   
未完待续|
相关推送|

从风格派到国际先锋派的汇流:提奥·范杜斯堡的艺术理论与实践|2019
论文绪文围绕着他1916年至1922年间的艺术实践、理念与活动展开,首先梳理他在早期绘画创作中摒弃自然主义、逐步转向几何抽象的过程;然后介绍这一转向背后的推力,即他和风格派所推崇的“新构型性艺术”原理。最后通过范杜斯堡在魏玛和包豪斯、达达与构成主义的现实纠葛与理念关联,指向他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先锋派艺术界的影响。
若要不断更新生命,就要勇于摧毁生命。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毁灭旧的自己,是为了建立全新的自我。

构成主义|社会主义视觉|2016
本次推送节选自BAU学社成员本科毕业论文《新视觉:莫霍利-纳吉艺术理论及实验》第一章。1917年,22岁的拉兹洛·莫霍利-纳吉还未成为一名艺术家,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训练。两年前,他应征入伍,成为奥匈帝国的一名炮兵军官,在军中开始习画,用水彩和彩色粉笔记录战争中的经历。这位学习法律、而后从军的年轻人受何种驱动而走上艺术道路?在什么理念的影响下,他逐渐摒弃具象的表达方式、走向构成主义并选择运用技术进行创作?关于莫霍利早年如何确立个人艺术思想的问题,都能在本章寻得答案。
具象的形象再也不是艺术家将关心的问题;现在,物体的全部意义,就是在作品中制造效果。

包豪斯国际象棋设计中的构成主义与“本质研究”|2009
以约瑟夫·哈特维希设计的包豪斯国际象棋为个案,反思包豪斯设计理念中的“本质研究”,以及它与同时代构成主义的思想脉络。1925年前后,格罗皮乌斯呼吁依据事物的本质进行设计,将适合的功能置于审美之前,但这一理念往往被设计史简化为重“实用”的功能主义。从包豪斯国际象棋的设计内核中,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关系,哈特维希正是从这层关系中提炼到设计物的外形:既对应个体独立的属性,又将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。
一件物品是由它的本质来定义……功能并非功用,而是一种新的关系,并从中提炼到设计物的外形。

回复:BAU、星丛、回声、批评、BLOOM,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